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型组织>>读后感>>文章内容
《自由学习》读后感(芮火才)

发布时间:2020/6/1 15:32:45 作者:马丽 浏览量:1264次

         漫议教学改革的勇气

                      ——读《自由学习》一书有感

读着《自由学校》(卡尔?罗杰斯等著第3版)一书,我常常被作者教学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所震撼,常常被作者所描述的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自由学习项目改革所打动,也常常被作者对教学改革成效的严谨逻辑表述所感染。我相信,我的同事们对此也会深有同感。

但我担心的是,虽然许多老师会被书中不少看起来并不复杂且十分有效的自由学习改革项目所感动,也会产生进行改革的强烈冲动,但过了一时间您走进他们的课堂,也许会发现依然“涛声依旧”。

我之所以作出这样似乎比较悲观的推测,其实是源自对我国教学改革历史的经验观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虽然整体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进步,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也层出不穷,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似乎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许多地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强制和强势推进了教学改革,但最后要么是受到基层的强烈抵制中途夭折,要么是随着改革发起人的工作变动而不了了之。自下而上的自主改革也不是没有,但总体而言数量很少,质量也不高。  

凭心而论,造成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非常复杂,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所言:改革并不那么简单,总是缓慢而艰难。这里面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就教师个人而言,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教学改革的勇气——想改,但又不怎么敢。

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勇气的原因同样也十分复杂。

从国家层面角度思考,主要有四点原因:

一是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关。总体而言,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的自给自足运转,危机感相对较弱,民众总体缺乏向外拓展的冒险精神。

二是与我们教育的层级化的管理体制有关。教育系统总体而言是自上而下的管控运作,基层不必有或至少说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有独立思考,只要照着上面的精神做就可。时间长了,教师服从、顺从就成为其基本的工作个性。

三是和我们历次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思路有关。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总体而言都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上面先确定好理念和路线图,然后要求教师们按图施工,似乎也不需要教师们的勇气和智慧。行政常常以为告诉学校和老师们怎么改就可以了,很少去研究怎么让老师们心甘情愿地去自觉改革。

四是与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有关。分数是现行教育的王道,但改革只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吗?改革一定能提高考试分数吗?而事实上,就我国的教学改革而言,重点应该不是如何提高考试分数(与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相比,考试分数已经够高的了),而是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何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革的价值并不一定反映在分数的提高上或者说分数的提高并不是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或者说分数的提高只能作为上述这些目标达成的副产品。但在我们很多人特别是行政干部的潜意识里,如果改革不能提高考试分数改革就是失败的。既然如此,许多教师自然就会从众求保险,并通过起早摸黑表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因为毕竟“法不责众”,我的工作也已十分认真。

从学校层面角度思考,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学校的文化总体是控制型文化,服从学校的安排,听从学校的指令已成为教师工作的思维习惯,改革的土壤总体是比较贫瘠的。

二是教师缺乏教学的自主权,没有自我改革的空间。许多学校甚至许多县区都是应用统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具体怎么教上面都定的死死的,教师想改也改不了。教材是统一的,进度是统一的,备课是统一的,作业是统一的,甚至每堂课老师讲课时间也是统一的。这让教师如何去改?再加上近几年以来,上面的检查评比越来越多,老师忙于应付浪费在与教学无关的时间上越来越长,教师已成“陀螺”和“表叔”,很少有时间思考和进行教学改革。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思考,也有两点原因:

一是现在学校教师的主体总体而言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大多也没有经过教学改革的洗礼,所以他们的骨子里的基因总体还是比较传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对于绝大部分教师(也包括我自己)而言,都是超越自我的巨大挑战。

二是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不阅读。不阅读,教师的视野就会越来越狭窄,知识结构就会越来越陈旧,思维方式就会越来越固化,时间长了,也自然不可能会自觉准确和深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限于水平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所以也不会产生进行教学改革的冲动。

正因为上述原因,教学改革就产生了许多的悖论。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势在必行,但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各方虽然难辞其咎,但似乎谁都没有责任。教师认为只有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发生改变,我们拥有教学的自主权,改革自然就会发生;对于国家和教育行政而言,他们认为改革的发起地和发起人是学校和教师,课堂是教师自己的,学校和教师只要想改,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改革,我们创造的条件已经够好的了。            

破除这个悖论的唯一途径就是各方自觉自律的行动,不等不靠不抱怨。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不要指望外部环境完全优化了再进行教学改革,如果那样教学改革也许永远没有可能。但问题是,教师教学改革的勇气从何而来?

一是对教学现状是否满意的不断追问。教师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对自身教学效果的的不断追问,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也许就没有改革的必要或至少改革就没有那么迫切;如果对自身当下的教学成效不满意,那么改革就势在必行。我相信,从实践的角度,真正对自身教学成效非常满意的教师应该很少,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大部分老师都有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追问,就是不断地和自我进行心灵的对话,也是不断地给自我进行加压,也能不断地增强进行教学改革的自我动力。真正改革的勇气都是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除非你对自身的教学现状非常满意,不然,改革就是唯一的选择。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何惧之有?

二是对是否真的为了学生发展尽心尽力的不断拷问。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饭。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如果教师想应付其实也是比较容易,外部很难控制;如果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教师的追求是永远止境的。对自己良心的不断拷问,既是对自己到底能为学生做些什么的不断想象,也是自身工作责任心不断得到增强的一个心路历程。换个角度,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是教师为了学生发展竭尽所能的重要外在标志。为了教育的良心而去改革,我们怕什么?

三是对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的持续追求。教学一方面要去努力达成国家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去达成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的基本前提。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鞋子合适不合适,永远只有脚知道。由于学生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在不断提升,所以任何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哪怕看起来已十分有效)都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因而进行教学改革就成为持续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自然选择。为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何错之有?

虽然教学改革的勇气来自每个人的内心追求,但如果学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一定会更大胆,更开放。对此,学校的管理者责无旁贷。

一是要建立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机制。如设立或争取上级行政部门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对参加教学改革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建立参加教学改革教师绩效发放保护保障制度,对参加教学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的教师经济待遇进行必要的保障,以解决参加教学改革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是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充分尊重教师教学工作的自主权和教学改革决定权,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鼓励争论,提倡辩论,支持多元共存,增加选择性。

三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制定学习奖励制度,读书分享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建议非行政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保持学校和外界充分的信息和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交流。

简而言之,教师如果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不懈努力,教学改革的勇气就会油然而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

站点统计:昨天访问: 5581 | 今天访问: 1498 | 本月访问: 92939 | 上月访问: 1498 | 访问总数: 1897642 | 文章总数: 2148

Copyright © 2018 gxqzx.jnjy.net.cn All Right Reaserved. 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 拥有所有版权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龙眠大道与玉树路交叉口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