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学习》读后感(杨丽娟)
发布时间:2020/6/1 12:35:13 作者:马丽 浏览量:1902次
通过自由培养自律
——罗杰斯“自由学习”的课堂纪律的启示
一、问题来源:
“孩子的自律为什么这么难?”这是疫情期间一位家长给我的留言。她在QQ上还发了好几张截图,是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的内容还有所用时间,看得出来家长监督非常到位,但她始终在焦虑: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不肯好好学习,看杂书、玩游戏……其实她的孩子学习不差。
这个问题,不仅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包括我们的老师也疑惑:为什么有的班级从来上不好自习课?教师在的时候乖乖的,教师一离开马上翻天。
读一读《自由学习》中关于“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纪律可言吗这一章,相信我们的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二、自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自律呢?《自由学习》是这样阐述的:“自律是指作为一个人认识自我,知道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自律的价值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全民应对疫情,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自律,对自我行为的管控,就是对他人的最大帮助。每个人做到自律就筑起抵御疫情的铜墙铁壁。
对我们学生而言,习惯处在有人传授、有人引导、有人督促的群体学习中,而一场特殊疫情,让每一个学生、教师甚至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如何自主管理学习、作息、交流……这些与原有学校系统迥然不同的学习场景。能否借机生成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这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指标。而建立这种新的能力,学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律”。
一个人要做到自律是困难的,因为人性追逐舒适性,自律意味着就要不断跳出舒适区,走向自我约束,并自觉遵从规则。自律是一生的课题,自律是个人实现梦想的必备条件,也是文明社会每一个人内心的需求。社会秩序同样建立在个人自律之上,不可或缺。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自律。
三、被控制是自律缺失的主要原因
自律是随着时间和各种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同样,一个孩子自律缺失往往跟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放任型教育固然无法培养出自律的孩子,而过于严苛的管控,恰恰也是自律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被严厉管制,尤其家长披着爱的外衣对孩子占有和控制,事无巨细的剥夺孩子的自由。不注意及时调整往往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迫的自我压抑和控制,往往“用一辈子治愈童年”,甚至人格扭曲,轰动一时的北大学霸杀害母亲案就一个典型例子。另一种结果就是,孩子习惯在他律下生活与学习,一旦离开外在的约束手足无措,那些“泯然与众人”的神童,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巨婴”,不仅自己毫无作为,还成为社会的负担。
我们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为一个独立人的愿望强烈,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总想证明:你还小,你是错的。家长就会用否定、控制、甚至打击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渴望长大的孩子面对家长的控制,要么变得唯唯诺诺,不自信;要么叛逆,抗争到底。网课中,曾发生的孩子因为与父母争执而轻生,甚至家长一气之下跳河轻生的极端事件。
进入学校,如果学校的各种要求过于严格,一切太整齐划一,太强调循规蹈矩,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硬性挤占。课堂上,学生不敢稍有逾矩,否则会面临严厉的批评。正如《自由学习》所描述的,教师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纪律是强制性的,而不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自律的养成需要一种学习环境,如果孩子处在不信任被迫压抑的环境中,他自然会寻找一切机会释放和抗争。被迫的压抑和控制不等于自律,内心对自己的积极接纳和社会规则的自觉认同才能达到自律。
四、“通过自由培养自律”
“自律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循序渐进培养起来的。从外部约束到自律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罗杰斯认为:通过自由培养自律,以自主选择、不怕犯错为基础,在建立分享型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变成合作伙伴。深以为然。培养孩子自律,家长和教师要学会“无为而为”。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有边界的自由,就是我们的校训不逾矩的前提下的从心所欲。自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使孩子们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变成了孩子们自我成长的力量。
1. 爱孩子,以尊重和信任为内核——自律需要的成长空间
爱是一切教育的源头活水。爱给人温暖,但过度的付出不是爱,它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常常担心孩子做不好,怕他们犯错,试图为他们挡住所有的风雨。秉着爱的名义严加控制。
控制源于不信任。心向美好是人的天性,孩子都有进取心、向上,都想变得更好,这是人的本能。即使一时消沉,他的内心也会存有愧疚,如果得到成人的充足的信任,他会很快纠正过来的。如果我们从内心就假设了孩子没有自控力,所以就焦虑、就不断施压。相信每个孩子,坚信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就如那位给我留言的家长,她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想法设法的监督她,有些不该说的话反复说,比如不要玩游戏了,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就让人有种不被信任之感。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就在家跟她各种叛逆,就破罐子破摔。
其次,尊重孩子。教育的入口,一直是也永远是——尊重。尊重孩子,是像尊重任何一个大人一样尊重他,是如实看见他的独特和美好,是关心他的困惑和伤害。还记得那个在舞台展示自己的七巧板的孩子,他的自控力曾让老师头疼,但那一刻他的自信的笑容让人难忘。相信他会因被尊重、被看见,变得日益勇敢和自爱。
尊重还意味宽容。容许孩子犯错,“犯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途径,它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检视自己所做的事情,吸取教训的责任体验,是产生新知的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宅在家里,作息不规律,空间脏乱差,没有目标。家长常常一通指责,可能也会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心平气和地给他建议,唤醒他内心的力量,而不是家长、老师的强行拉扯。人有自我觉察的功能,这种反省的力量就可以成为自我成长的力量。
越自由越自律,就像你给予一个人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时,他会越来越值得你尊重。我们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是无为而为的大体现。并非不作为,是不妄为,不包揽,也不当甩手掌柜,任由孩子瞎折腾,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只是在孩子需要时伸出温暖的手扶一把。
孩子在被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被接纳,全部力量放在自我成长上,这是自律得以生长的土壤。
2.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自律需要唤醒
人类天生就有自我发展和探索的驱动力,但是这个本能的驱动力,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增强或削弱。 罗杰斯认为,发自学习者内心的有意义的学习不需要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可能会破环学生的内在动机。有时我们也会想当然认为,外部奖励作用很大,事实上未必如此,因为奖励源于外界的,只能是暂时的。从这次的网课中,我深受启发。
(1)成就感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网课从开始的好奇兴奋,但逐渐疲惫。有的学生就开始溜号了,我们有的学科老师就创新授课方式,把数学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拍成视频在直播课堂上播放;有的语文老师创新点名方式,用诗词大会“飞花令”形式接龙,孩子们总是早早等候在平板前了。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他会感到自己很棒,自己是成功的。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2)目标和意义的启动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支点。
网课使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现实真实存在的问题,设计成“任务式”甚至是“挑战式”,学习就变成了颇具“仪式感”的旅程,充满挑战的开始,到目标达成收尾,好的学习总是触及人的心灵。这样的学习总是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一些老师会因为上网课成为学生心中的网红,他们之所以会被学生点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善于抓住学生,比如,一位老师在上规则时,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和游戏精神谈起;一个数学老师在上《角》时,互动环节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角》。这些切合学生的生活的启动,带着目标开始一段奇妙的旅行。家长和教师有效引领,带领孩子走向自律。自己毫无作为,却责怪孩子缺少自律是不公平的。
(3)团队伙伴的约定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平台。
这次网课,我任教的两个班,学生的自律状况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班级建立伙伴共学小组,相互勉励自我管理,甚至走向了自组织的学习。组长作为督促者,每周整理记录每位组员的假话完成情况,整个网课期间,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班主任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按照规则自主管理。孩子处在这样的团队中,自律性大大提高。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是自律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个转变,才会真正去努力。驱动力如都源于外界的,一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严防死守,他们就不再去努力。所以,我们需要用恰当的方法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小宇宙”。
3.民主参与,以身示范——自律需要榜样的力量。
自律不仅是自我约束,还表现为发自内心的遵从规则。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规则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家庭和学校的规则的制定,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让孩子更容易遵从。班级公约的制定,如果只是班主任决定,得不到学生的内心的认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因为认可而敬畏。家庭中也是同样道理。
其次,家长和老师的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传身教从来不是一个虚词。我们学校制定了师生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对学生使用手机提出了要求,但我们有的老师却不以为然,带手机进课堂,甚至在听课时刷手机。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多阅读,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准孩子玩游戏,自己却沉浸在麻将、追剧、游戏中不能自拔。还曾见过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无所顾忌地闯红灯。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怎么还会自觉遵从呢?当我们对孩子的自律有着近乎完美的期许时,试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自由学习》中罗杰斯提出“通过自由培养自律”,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进行自律。虽然,在实际中看起来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去实践的。
一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必先是能够自治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