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型组织>>读后感>>文章内容
《自由学习》读后感(张燕)

发布时间:2020/6/1 10:49:05 作者:马丽 浏览量:843次

小议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自由学习》读后感

    当有学生在你的课堂故意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甚至与课堂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你会不会很生气,认为他是故意捣乱?当有学生在教室与你争执起来,丝毫不让步,甚至爆粗口。你会不会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或者产生一种消极思想,觉得老师是天底下最可悲的职业?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很多老师收到了祝福,而你就好像被学生遗忘了一样,你会不会很伤心,觉得自己的付出一文不值?当课间学生都喜欢找其他老师聊天说话,看到你就躲的远远的,你有没有非常失落?……一个老师一定会碰到这些问题。而它们的指向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高高在上的师者统治一切的行为固然已经行不通了,而“亲其师信其道”到如今也无法概括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自由学习》第三篇“为了老师”第八章“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提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具备的态度和品质。作者说“我有了一个可以让我全身心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将促进学习与教育的目标视为一种过程,一种培养学习者的方式,一种我们作为个体学会生活之道。……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态度品质,它们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相互间的人际关系中。……也可能存在于无数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之中。”“更好的科目、更好的课程、更大的只是覆盖面、更好的教学设备,只靠这些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困境。在与师生的关系中,只有平等的人性化的交往方式,才能使现代化教育中最紧迫的难题迎刃而解。”

我本人非常赞同作者观点。从以上的几个 “灵魂拷问”可以看出目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老师们对于这种师生关系其实很焦虑,甚至很痛苦,更明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很重要,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做了二十几年的老师,真的很厌倦现在的师生关系。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去改变,并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把自己悟得的一些零星想法付诸实践。

教师要敢于“坦白”自己,“无需伪装”。

教师的身份让我们一直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带着假面具。在说错知识点时不敢承认;在愤怒时克制,在伤心时强忍,在高兴时又假装很冷静。渐渐的,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让那些机灵聪明的孩子们冷眼看着我们表演。我们内心其实每天都在呐喊,我们不想做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要真实。

真实诚实的做自己,可以吗?学生会不会嘲笑一个老师居然会讲错题?会不会觉得我们不能做到“为人师表”?会不会觉得我们嬉笑露于行太过幼稚?这些都是我们的担忧,但是也许从来都不是学生所想。

“......我常常会生气。有一次是因为学生作业没订正好,其实也就是1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结果有一些人没完成。我当时气愤得当堂撕了几个同学的练习卷,然后一言不发的坐着生闷气。当时就有一个学生走过来说:“老师,你别生气了,我们以后一定听话。”另一些学生走过来说:“老师,我们把试卷重抄一遍。”那节课本来默写了单词,按计划我是要收上来批改的。因为生气我就没收了,直接发给学生并说了一句:“批好了,又不订正,还不如你们自己去对答案呢。”后来,班委组织几个同学批好了单词,并且及时叫学生订正好送来给我检查。记得班长当时还说了句:老师,你心情好些了吧。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可看出学生们还是很在乎老师的“生气”的。

有同事还说我:你怎么也像学生一样幼稚呀。是这样的吗?其实我有自己的想法的。专家们不是说吗,现在的孩子太自私,认为父母为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做父母的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是自己的辛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正如父母和孩子。现在有几个学生能真正为老师着想的。老师做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应该的,有的学生甚至毫不领情。所以我觉得,我对学生的好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引导他们学会感激。老师也是正常人,学生让我生气了,我就生气给他们看。我要是有什么想法也会及时告诉他们。总之,我的一个宗旨就是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与他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自然一点。

记得期中考试前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差,我半开玩笑地说:看到你们考的那个数学成绩,我的心都要碎了。你们还会再让我心碎一次吗?学生们意味深长地笑了。虽然我的这句玩笑话并不会起什么神奇的效果,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另外一种鼓励。”

这是我的一次班主任经验分享。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真的深刻体会到“真实”带来的好处,人不必很累却有效果。学生虽小,但他们能理解“人无完人”这句话。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们又怎么可能不会出错,不会伤心,不会生气呢?。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敢于“能真实地表露情感,接纳它们,在合适的时候能与他人沟通这些情感”。

关爱学生,“珍视、接纳、信任”他

爱是相互的,如果你真正关心一个人,他会能感受得到,并且能给予回应。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比学生更能明白这一点。学生是性格迥异的个体,他们也许不能接受很多东西,但是“爱”是他们一定能接受的。

由于个性问题,做班主任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位,做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班主任,不会说漂亮的话就说朴实的话,说最能打动人心的话;不能有威信,就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父母,就是朋友,你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就是对他们的好。为此我也做了一些事情。定期找学生谈心;睡觉的时候提醒学生关窗户,有时候自己动手去关;天热天冷,提醒学生穿衣脱衣;总之不放过任何一个关心的生活细节。

记得当班主任的时候我问过学生,你们怕我吗?有人说怕,有人说不怕。但是我能肯定地说,他们一定能把我当作是真心待他们好的人。一个女同学悄悄递来的条子上写道:老师,我真的很崇拜你。如果问,我怕不怕张老师,那我一定说不怕,因为根本谈不上怕这个字……。

做任课老师我也给自己提出要求:一、上课时和学生一定要有眼神的交流。二、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对所有人做到一视同仁。三、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四、多和学生聊天,走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去。(这一点上我做的很不够,也许是年龄的问题,有时候不愿意和孩子们多聊天。他们的世界我无法理解,所以还是要学习,紧跟他们的步伐。)

其实在这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做老师的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能够关爱,但是要去珍视,接纳,信任,大部分时候我们难以做到。但是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慢慢去改变自己,去实践我们的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有“同理心”

我们常常呼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因为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水平和看法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我们没办法要求他们和我们一致。有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他们,就像他们不能理解我们一样。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很多误会甚至冲突。如果我们能撇开自己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他们的行为语言也许就能变得能够理解了。

我记得上学期的某一节英语课(我之所以一直记得,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非常糟糕)。做练习期间,张同学旁边的几个女生向我告状,说张同学课堂上做其他作业。我走过去问他是不是这回事。他坚决否认。到这里我本该结束我的质问,等到下课的时候再找他。甚至我可以说:好了,张同学这次错了,下次肯定不会这么做了(因为那几个女生坚决说她们看到张同学写其他作业了。)但是我没有让事情结束,我继续质问他,想要让他承认错误。从我对他的观察来看,这是个讲义气,但是很敏感且极要面子的男生,而且脾气暴躁。他当时就恼火,翻脸,说 “烦死了”。我当时就很懊恼,说实在的,懊恼的情绪大过生气的情绪。事后我找了他,他也道歉了。但是这件事留给我很多思考。他为什么要写别的作业?我为什么要当面给他难堪,要他道歉?这样性格的一个孩子,他极力否认一件错事,而我非要当着几个女生甚至全班同学的面,把错事挑开,让他丢脸,他必然要反抗。也许我该换种方式既让他意识到错误,也不让他伤了自尊。如果当时我能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课堂上写别的作业的问题的话,也许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当学生得到理解---没有评价和判断,从学生自己而非老师的视角得到理解时,他们会十分感激老师。如果教师能试着每天对某个学生的言行做出非评价式的、接纳的和具有同理心的反馈,那么我相信这位老师就能发现,这种目前几乎不存在的理解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也一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不断变化。在这种关系转变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老师的观念改变起决定性作用。有人也许会说你说的这样的师生关系过于理想化,有点不切实际。但是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求完全能做到,只愿我们能多点改变,多点思考,力求无限接近。

参考文献:                 

1.《自由学习》卡尔.罗杰斯  杰罗姆.弗赖伯格

2.《礼记.学记

3.《班主任交流材料》张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

站点统计:昨天访问: 6624 | 今天访问: 1346 | 本月访问: 112402 | 上月访问: 1346 | 访问总数: 1917105 | 文章总数: 2152

Copyright © 2018 gxqzx.jnjy.net.cn All Right Reaserved. 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 拥有所有版权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龙眠大道与玉树路交叉口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