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经典之门的金钥匙
——读《经典常谈》有感
发布时间:2024/6/5 14:17:52 作者:周宇轩 浏览量:17次
开启经典之门的金钥匙——读《经典常谈》有感
江宁高新区中学 八(8)班 周宇轩
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的时候,我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眼前不再是高不可攀、深奥难懂的古籍,而是一位亲切的向导,正用清晰、平实的语言,为我一一介绍那些塑造了中华文化根基的“老朋友”。
说实话,以前听到《说文解字》《尚书》《诗经》这些书名,总觉得它们离我很遥远,像蒙着厚厚灰尘的“老古董”,既敬畏又有点望而生畏。是《经典常谈》这本书,轻轻拂去了那层灰尘,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这些被尊称为“经典”的著作,并非遥不可及的天书,它们承载着我们先祖的智慧、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是我们文化血脉的源头。
朱自清先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游”!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每一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核心内容和独特价值,都讲得明明白白。比如,他讲《说文解字》,让我知道了汉字造字的奥秘和演变的故事,原来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可能藏着生动的图画或深刻的含义;讲《诗经》,他告诉我那些古老的诗歌里不仅有“关关雎鸠”的优美意境,更记录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讲诸子百家,他清晰地梳理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巨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仁爱”“无为”“兼爱”这些影响至今的思想…… 他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把庞杂的知识梳理成一张清晰的“文化地图”。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亲近感”和“好奇心”。它让我明白了,经典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时光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永恒的价值和智慧。它们回答了关于做人、处世、求知、治国的根本性问题,这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比如,儒家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道家崇尚的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的态度,不都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调适个人心态所需要的吗?
同时,《经典常谈》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是多么重要。它并非要求我们立刻精通所有古籍,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埋下了一颗种子。它鼓励我们:不必害怕经典的“高深”,可以从了解它们的故事和核心精神开始,带着兴趣去亲近它们。就像朱自清先生所做的那样,他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经典殿堂的桥梁。
这本书像一把金钥匙,为我开启了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它告诉我,那些看似古老的经典,其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密码”和智慧的“源泉”。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也许我还不能完全读懂原著,但《经典常谈》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我更有勇气和信心,在未来去探索、去学习这些滋养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不朽篇章。经典,原来并不遥远,它就在朱自清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